近期稀土价格逐渐回落,较2月高位已跌超20%,但总体仍高于去年同期水平。钕铁硼企业受稀土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出现分化——大型钕铁硼企业的影响有限,但中小型钕铁硼厂商则饱受原料涨价困扰。
截至4月25日,稀土价格指数已跌至338.9,较近期最高点跌幅达22%;但相较于去年同期,仍高出近40%。就具体产品而言,4月24日,氧化镨钕报价84.0-86.0万元/吨,较2月最高点回落23%左右。此外,氧化钕报价87.3-89.3万元/吨,氧化镨报价86.0-88.0万元/吨,均有不同程度回落。
短期内,稀土价格波动主要受到供需关系和市场情绪影响。本次稀土价格供需关系转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商家的情绪和信心,约谈造成情绪转变,疫情导致信心不足。一旦疫情解封,消费回归,生产正常,积压的订单导致采购集中出现,从而会造成镨钕价格快速上涨。长期来看,稀土价格下跌空间有限。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好转,终端需求逐步恢复,在原材料氧化物供应偏紧且国家保供稳价的格局下,稀土价格仍将处于高位运行。
稀土价格上涨,中小型钕铁硼生产企业成本压力倍增。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拿不到货,即使有订单也无法正常生产;同时下游客户接受不了高昂的成本价,这些中小企业在上下游的挤压下,变成‘中间夹心’,生存压力大。
与中小企业受稀土成本困扰不同,大型永磁材料企业一般都跟上游建立了战略合作,能够以低于市场价的成本获取原材料。此外,大企业还可以将稀土涨价向下游转移。但另一方面,大型永磁材料企业也面临锁价困扰;而下游锁价的结果,就是厂商无法通过涨价将成本转移,必须自行消化成本上涨压力。
技术替代的隐忧
钕铁硼多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变频空调、风力发电、工业自动化、智能消费电子等领域。面对稀土价格暴涨,目前部分电机厂商通过修改产品设计,减少电机对钕铁硼磁钢的使用量,选择成本低廉的铁氧体、钐钴永磁替代钕铁硼,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然而,钕铁硼根据性能的不同,有些牌号能够被替代,有些终端行业对性能要求严格,则不可取代,如新能源汽车稀土永磁电机。
此外,部分风电企业则转向半直驱或双馈型风机。金风科技在2021年年报中透露,公司机组采用直驱永磁与中速永磁“双轮驱动”技术路线,而此前金风科技采用的是直驱永磁技术,这意味着金风科技在重返半直驱技术。哈电风能和山东中车等企业也已开始试水半直驱路线。
对头部企业来说,最怕的是系统性的风险即技术替代。大企业的弱点是船大难掉头,将上亿的设备、技术投入某产品后,一旦下游客户更改设计,不再使用该产品,将对其造成巨大打击。据预计,大公司客户要在今年二三季度才能感受到成本的上升,一旦感受到,就可能研究和采取替代措施。
这一担忧并非毫无依据。下游进行技术替代在2011年就有过先例,当时稀土价格狂涨,有的企业不惜重回低端的铁氧体时代,导致这一行业经历了三四年之久的萧条期。2011年1月,受稀土出口配额下降消息影响,稀土资源被市场大肆炒作,稀土价格出现指数型增长,不到半年时间,轻稀土价格上涨三倍以上,中重稀土价格上涨五倍以上。当年6月22日,氧化镨钕报价达到127.5万元/吨,比今年2月份的最高价还高出16%左右。
如果稀土价格持续上涨或者高位运行,会倒逼企业寻找钕铁硼替代品,具体到要超过哪个价格,还是要根据客户实际需求来确定。
美国“232”调查
中国钕铁硼还面临着地缘政治压力。2021年9月24日,拜登政府上任后的首个“232”调查对准了中国钕铁硼。此次美国“232”调查持续一年时间,如今调查时间已过半。如果美国认定中国钕铁硼对其国家安全有影响,大概率将扶持建设自己的稀土永磁产业链。目前世界上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等多个对中国稀土永磁企业依赖性较大的国家,都在倡导分散中国的供应链,摆脱对中国的高度依赖性。
实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早已在谋划布局永磁产业链本土化生产。在美国启动“232”调查半年前,“四方安全对话”机制成员美日印澳四国联手欲将组建“稀土联盟”以此取代中国稀土在世界的主导地位。
美国启动“232”调查的同时,欧美国家也开始加速稀土永磁产业链布局:2021年9月16日-25日,美国私人股权投资公司贝恩资本正式完成对日立金属株式会社的收购;11月,英国提出于2024年前资助建造一座能满足100万辆电动汽车需求的稀土永磁工厂;12月,美国计划联合德国真空公司在德州建造年产1000吨的钕铁硼工厂。
上述资深业内人士指出,美国完成对日立金属的收购并获得钕铁硼生产技术和专利权,专利问题或成为悬在我国永磁企业头上的利剑,可随时被用作管控甚至扣押企业出口商品的工具,“今后若利用专利制约或制造事端,中国钕铁硼企业或面临困难和侵权风险。”
内忧外患下的钕铁硼,机遇与挑战并存。然而对于行业层面来讲,稀土并非永磁材料行业“卡脖子”的关键,相关技术专利才是王道!